王书浩,今年即将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,他通过影像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考。今天我们采访了王书浩,跟他聊聊他的创作。
王书浩
2008年9月至2012年7月,辽宁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动画设计专业本科
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,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
Q:艺库网 A:王书浩
Q:您是如何踏入艺术这一领域的?
A:说自己是艺术家谈不上,只能说是在某些方面把自己的需求与自己所喜欢的领域结合起来,而结合的这个领域就是艺术。想想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还在高中时代,那时作为艺术生,只是停留在怎么把画画好,怎样应对高考这一层面,这一阶段对艺术领域的理解还是浅薄的。在大学期间,我选择了动画专业方向,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,把自己的专业领域进一步的深化,第一次知道了动画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,第一次知道了手绘动画和电脑动画,学习的东西很多,接触的领域也更加宽广,此时对艺术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。
真正的能把自己的专业与艺术相提并论,是在研究生期间,这一阶段自身的实践经历让自己的专业水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,三年期间做了很多项目,研究了不同的课题,参与了国内外的一些展览,获得了几个奖项,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,对艺术这个词也有了自己的定义,在研究生期间,驻足于人民大学这样一所注重人文社科的学校,所以在技术提高的同时,我更加注重于思维和思想的表达,其实总的来说,艺术就是表达看法。
王书浩 3D影像《黄河》 影像截图
王书浩 3D影像《黄河》 影像截图
王书浩 3D影像《黄河》 影像截图
Q:从动态雕塑到3D影像,中间的跨度很大,在创作的转变期间您的思考是什么?
A:首先,两个都是媒介的表现形式,难点是我需要契合不同的表现手法,完成这个思维的转变,而不仅仅指的是技法。但是思维的转变跨度之大,这需要在不同的领域中学习更多跨学科、跨媒介的相关知识。
Q:雕塑和新媒体影像,二者之间有没有共通的联结点?
A:当然有共同点,媒介都有共同的介质本体性。
这部古建筑动画游览中,在传统的建筑动画制作基础上,加上了一些自己在实践过程中所看到的(朴素的人文环境)、听到的(当地农夫的山歌、滚滚的黄河之水声音)一些元素。这些都是在自己亲身的感受,能够把当地的文化元素用媒介的方式去展示,这也是自己的一种创新,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。
Q:在做3D影像的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过制作的困难和障碍,是如何克服的呢?
A:主要是这个作品是个流程化的作品,最大的难点就是自己要全程的置身于这个作品的始终,从前期的实地考察,数据资料的搜集以及二次创作,还有对3D技术的研究和实现方法,都需要自己去学习,去克服。
Q:您的作品《古建动画》讲述的是什么内容?
A:讲述的是山西省碛口古镇“黑龙庙和关帝庙”的建筑复原。
王书浩《中国古建筑动画》影像截图
王书浩《中国古建筑动画》影像截图
王书浩《中国古建筑动画》影像截图
Q:能说说艺术和创作给您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吗?
A:简单的说,重新的认识了自己,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想法和目标,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角度的看法。从最初的接触艺术、了解艺术、深入艺术整个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,都是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一个标识,都能去表达我在不同阶段对艺术的诠释和理解,总的来说艺术给了我渗透这一领域的敲门砖,创作让我发觉了生活中更多新鲜的事物。
这中表现形式是把技术与艺术充分结合起来,让画面更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感染力,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充分结合。这也是作为一名研究生所要追求一种学习理念,要达到知识面广,思维活跃,认识度高的水平。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,只有不断的创新,才能在这一领域中有持续的发展。
Q:艺库网免费公开向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互动交流的平台,您对艺库有哪些感受和认识?
A:在这样一个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交流平台,能够认识很多不同的艺术家,与他们线上或线下进行交流,博采众长,取长补短。很高兴艺库网给这样一个机会。
王书浩 《动态雕塑》影像截图
王书浩 《动态雕塑》影像截图
(本文由艺库网原创,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用于商业用途)
评论